[1] 卫金兰,邵俊岗. 产城融合研究述评[J]. 特区经济,2014(2):81-82.
[2] 张道刚.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[J]. 决策,2011(1):1.
[3] 李文彬,陈浩. 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[J]. 城市规划学刊,2012(7):99-103.
[4] 杜宝东. 产城融合的多维解析[J]. 规划师,2014,30(6):5-9.
[5] 孔翔,杨帆. “产城融合”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[J]. 经济问题探索,2013(5):124-128.
[6] 夏骥. 对上海郊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[J]. 城市管理,2011(9):58-61.
[7] 刘儒,王文. 产城融合发展的“歪子路径”[J]. 农村·农业·农民,2014(1):48-50.
[8] 殷德生,江海英. 产城融合中的“三区联动”运行机制与中国实践模式[J]. 北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4,15(3):27-32.
[9] 林华. 关于上海新城“产城融合”的研究:以青浦新城为例[J]. 上海城市规划,2011(5):30-36.
[10] 梁华石,张浩,陈晓竹,等. 南京六合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空间优化[J]. 城乡建设,2014(3):31-33.
[11] 高纲彪. “产城融合”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研究[D]. 郑州:郑州大学,2011:63.
[12] 钟顺昌,李坚,简光华. 产城融合视角下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考[J]. 商业时代,2014(17):39-42.
[13] 徐松亮,张永庆,缪宇音,等. 大学校区、科技园区、公共社区:上海市“三区融合、联动发展“研究[M]. 上海:上海三联书店,2009:13-14.
[14] 张永庆. “三区融合、联动发展”理论研究[J].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7(4):13-16.
[15] 孙红军,李红,赵金虎. 产城融合评价体系初探[J]. 科技创新导报,2014(2):248-249.
[16] 苏林,郭兵,李雪. 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: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[J]. 工业技术经济,2013(7):12-16.
[17] 王菲. 基于组合赋权和四格象限法的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研究[J]. 生态经济,2014,30(3):36-41.
[18] 唐晓宏. 基于灰色关联的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[J]. 上海经济研究,2014(6):85-9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