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沈镭,刘立涛,高天明,等. 中国能源资源的数量、流动与功能分区[J]. 资源科学,2012,34(9):1 611-1 621.
[2]谢克昌. 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(综合卷):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4.
[3]WANG J,FENG L,DAVIDSSON S,et al. Chinese coal supply and future production outlooks[J]. Energy,2013(60):204-214.
[4]ZHANG X L,ZHAO Y,XU X,et al. Decomposition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arbon intensity changes in Xinjiang,China[J]. Sustainability,2017,9(3):459-475.v[5]赵媛,于鹏. 我国煤炭资源空间流动的基本格局与流输通道[J]. 经济地理,2007,27(2):196-200.
[6]成升魁,徐增让,沈镭. 中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[J]. 地理学报,2008,63(6):603-612.
[7]王成金,莫辉辉,王姣娥. 中国煤炭资源的流动格局及流场规律研究[J]. 自然资源学报,2009,24(8):1 402-1 411.
[8]王宜强,赵媛. 中国煤炭资源流源-汇地空间格局演变与内部空间差异研究[J]. 地理科学,2014,34(10):1 153-1 160.
[9]嵇昊威,赵媛. 江苏省煤炭铁路运输通道运能估测与发展研究[J]. 南京师大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0,33(1):120-124.
[10]嵇昊威,赵媛. 中国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研究[J]. 地域研究与开发,2014,33(1):6-11.
[11]高天明,沈镭,刘立涛,等. 中国煤炭资源不均衡性及流动轨迹[J]. 自然资源学报,2013,28(1):92-103.
[12]王宜强,赵媛. 中国省域煤炭资源空间流动形成机制的主导要素解析[J]. 资源科学,2015,37(4):723-732.
[13]陈雅琳,高吉喜,李咏红,等. 江苏省煤炭资源流转及影响因素分析[J]. 资源科学,2010,32(7):1 259-1 265.
[14]徐增让,成升魁,谷树忠,等. 资源区域流动的驱动因子分析与流动潜力测度:以晋煤输出为例[J]. 自然资源学报,2008,23(5):773-780.
[15]王宜强,赵媛. 区域煤炭资源流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初探:以内蒙古为例[J]. 干旱区地理,2015,38(1):163-172.
[16]王宜强,赵媛. 重庆市煤炭资源流动及其未来流量估测[J].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,2014,23(9):1 229-1 235.
[17]车亮亮,韩雪,赵良仕,等. 中国煤炭利用效率评价及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[J]. 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5,25(3):104-110.
[18]武春友,岳良文,张米尔. 基于MFA和DEA的煤炭资源效率测算方法的研究[J]. 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2,22(12):135-142.
[19]李金三. 我国煤炭利用效率评价及其政策研究[D]. 徐州:中国矿业大学,2014.
[20]张新林,赵媛. 基于空间视角的资源流动内涵与构成要素的再思考[J]. 自然资源学报,2016,31(10):1 611-1 623.
[21]方叶林. 中国省域旅游业效率及演化机理研究[D]. 南京:南京师范大学,2014.
[22]关伟,许淑婷. 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[J]. 地理学报,2014,69(4):520-530.
[23]赵媛,郝丽莎,杨足膺. 江苏省能源效率空间分异特征与成因分析[J]. 地理学报,2010,65(8):919-928.
[24]ZHAO Y,HAO L,WAN L.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rude oil flow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flow field in China[J]. Energy policy,2007,35(10):5 035-5 050.
[25]赵媛,郝丽莎. 20世纪末期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格局与流场特征[J]. 地理研究,2006,25(5):753-764.
[26]LI L B,HU J L. Ecological total-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[J]. Energy policy,2012(46):216-224.
[27]江洪,赵宝福. 碳排放约束下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解构、空间分布及耦合分析[J]. 资源科学,2015,37(1):152-162.
[28]魏权龄. 数据包络分析(DEA)[J]. 科学通报,2000,45(17):1 793-1 808.
[29]陶长琪,齐亚伟. 中国区域技术相对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[J]. 经济地理,2011,31(5):730-735.
[30]郑少智,陈志辉.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:基于全国、广东省及广州市数据的对比分析[J]. 产经评论,2011(3):55-60.
[31]干春晖,郑若谷,余典范.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[J]. 经济研究导刊,2011(5):4-6.
[32]保罗·萨缪尔森,威廉·诺德豪斯. 经济学[M]. 17版. 萧琛,译. 北京:人民邮电出版社,2004.
[33]李江帆,李美云. 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[J]. 旅游学刊,1999(5):16-19.
[34]李晓梅,郭正模,刘金华. 老龄产业的跨行业特征与统计规范探讨[J]. 人口与经济,2016(1):29-38.
[35]谢园方,赵媛.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测度研究[J]. 地理研究,2012,31(3):429-438.
[36]韩元军,吴普,林坦. 基于碳排放的代表性省份旅游产业效率测算与比较分析[J]. 地理研究,2015,34(10):1 957-1 970.
[37]李江帆,张少华.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变迁与知识服务业发展研究[J]. 管理学报,2013,10(1):56-61.
[38]谢慧明,沈满洪,李中海.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函数的实证研究[J]. 旅游学刊,2014,29(9):24-34.
[39]陶卓民,薛献伟,管晶晶.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[J]. 地理学报,2010,65(8):1 004-1 012.
[40]安景文,张兴平,徐向阳. 煤炭企业的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评价[J]. 煤炭学报,1999,24(4):435-43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