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潘竟虎,苏有才,黄永生,等. 近30年玉门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[J]. 地理研究,2012,31(9):1631-1639.
[2]王晓东,蒙吉军.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[J]. 北京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4,50(6):1133-1140.
[3]吴波,慈龙骏. 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[J]. 生态学报,2001,21(2):191-196.
[4]邬建国. 景观生态学-格局、过程、尺度与等级[M]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7:106-115.
[5]刘凯,龙毅,秦耀辰. 论地理信息的空间粒度[J].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,2014,20(1):8-17.
[6]WIENS J A. Spatial scaling in ecology[J]. Functional ecology,1989,3(4):385-397.
[7]张娜. 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:内涵与分析方法[J]. 生态学报,2006,26(7):2340-2355.
[8]SíMOVá P,GDULOVá K. Landscape indices behavior:a review of scale effects[J]. Applied geography,2012,34:385-394.
[9]陈永林,谢炳庚,李晓青. 长沙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空间粒度效应[J]. 地理科学,2016,36(4):564-570.
[10]赵文武,傅伯杰,陈利顶. 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[J]. 第四纪研究,2003,23(3):326-333.
[11]郭琳,宋戈,张远景,等. 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的巴彦县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[J]. 资源科学,2013,35(10):2052-2060.
[12]马振刚,李黎黎,许学工,等.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的粒度效应研究:以化德县为例[J].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,2016,30(5):92-98.
[13]孟瑶瑶,薛丽芳. 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[J]. 水土保持研究,2017,24(3):246-252.
[14]冀亚哲,张小林,吴江国,等. 聚落景观格局的空间粒度转换响应及其机理分析:以江苏省镇江地区为例[J].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,2013,22(3):322-330.
[15]徐丽华,岳文泽,曹宇. 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尺度效应[J]. 应用生态学报,2007,18(12):2827-2834.
[16]乔伟峰,吴江国,王亚华. 多尺度粒度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:以镇江市为例[J]. 南京师大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5,38(3):120-126.
[17]徐丽,卞晓庆,秦小林,等. 空间粒度变化对合肥市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[J]. 应用生态学报,2010,21(5):1167-1173.
[18]李保杰,顾和和,纪亚洲. 复垦矿区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研究[J]. 水土保持研究,2015,22(4):253-257.
[19]孔维静,王一涵,潘雪莲,等. 辽宁太子河上游沿岸景观格局的幅度效应[J]. 山地学报,2013,31(3):287-293.
[20]张玲玲,赵永华,殷莎,等.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[J]. 生态学报,2014,34(12):3276-3284.
[21]王德智,邱彭华,方源敏. 丽香铁路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影响的尺度效应及其生态风险[J]. 应用生态学报,2015,26(8):2493-2503.
[22]徐芝英,胡云锋,刘越,等. 空间尺度转换数据精度评价的准则和方法[J]. 地理科学进展,2012,31(12):1574-1582.
[23]陶慧,刘家明,罗奎,等.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旅游城镇化地区空间分区研究: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[J]. 人文地理,2016(2):153-160.
[24]彭建,王仰麟,张源,等. 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[J]. 地理学报,2006,61(2):157-168.
[25]高艳,毕如田,曹毅. 空间粒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指数的影响: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[J].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,2010,18(5):1076-1080.
[26]崔闪闪,刘庆,王静. 空间粒度变化对县域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的影响: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例[J].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,2017,38(3):20-26.
[27]刘媛媛,刘学录. 甘肃永登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效应[J]. 应用生态学报,2016,27(4):1221-1228.
[28]王艳芳,沈永明,陈寿军,等. 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的幅度效应[J]. 生态学杂志,2012,31(8):2091-2097.
[29]解雪峰,濮励杰,朱明,等.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滨海滩涂围垦区景观格局与土壤盐渍化关系[J]. 地理研究,2017,36(3):495-505.
[30]刘智方,唐立娜,邱全毅,等.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福建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[J]. 生态学报,2017,37(13):1-11.
[31]邱海军,曹明明.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:以黄龙县为例[J]. 地域研究与开发,2011,30(1):126-129.
[32]潘竟虎,李璟. 河谷型城市城乡结合部景观格局空间尺度效应分析:以兰州市西固区土地利用格局为例[J].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,2010,26(2):114-119.
[33]王彬,于澎涛,王顺利,等.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下苔藓层对土壤水分空间差异的影响[J]. 生态学报,2017,37(8):2753-2762.
[34]王秀虹,于东升,潘月,等. 单种复合类型单元土壤全量元素空间变异的幅度效应[J]. 土壤学报,2017,54(4):864-873.
[35]廖文婷,邓红兵,李若男,等.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水文调节服务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:基于子流域尺度分析[J]. 生态学报,2018,38(2):1-9.
[36]申卫军,邬建国,林永标,等. 空间粒度变化对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[J]. 生态学报,2003,23(12):2506-2519.
[37]杨丽,甄霖,谢高地,等. 泾河流域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分析[J]. 资源科学,2007,29(2):183-18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