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“新工科”建设复旦共识[J].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2017,35(1):10-11.
[2]“新工科”建设行动路线[J].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2017,35(2):24-25.
[3]新工科建设指南(“北京指南”)[J].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2017,35(2):20-21.
[4]邱均平,杨思洛,宋艳辉. 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12,198(38):78-89.
[5]张海生. 跨界融合: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“新工科”的发展逻辑与建设目标[J].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,2017,2(3):13-18.
[6]相东升. 《中国图书馆学报》十年基金论文统计分析研究[J]. 现代情报,2005,24(8):145-149.
[7]易祖民. 对布拉德定律合理性的思考[J].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,2011,29(1):146-148.
[8]吴爱华,侯永峰,杨秋波.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[J].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2017,35(2):1-9.
[9]钟登华.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[J].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2017,35(1):1-5.
[10]邓静,朱晓颖.“新工科”视域下教材出版的初步研究和探索[J]. 科技与出版,2018,36(2):97-10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