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国家旅游局.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(LB/T 034-2014)[S]. 2014.
[2]董成森,熊鹰,覃鑫浩.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[J]. 系统工程,2008,26(10):90-94.
[3]熊鹰,董成森. 生态旅游地资源空间承载力研究——以武陵源杨家界景区为例[J]. 资源开发与市场,2010,26(2):110-112.
[4]熊鹰. 城市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分析——以岳麓山风景区为例[J]. 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4,24(163(S1)):310-313.
[5]张丹,王传武,陈燕军.“三孔”景区空间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[J]. 济宁学院学报,2015,36(3):106-109.
[6]杜京伦. 基于空间承载力的芜湖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研究[D]. 北京建筑大学,2016.
[7]任佳丽. 五台山热点寺庙旅游空间承载力研究——以五爷庙为例[J].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,2017(3):45-48.
[8]张昭一. 雾灵山森林公园游客空间承载力研究[J]. 旅游纵览(下半月),2018(3):47-48.
[9]赵红红. 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[J]. 城市规划,1983(3):46-53.
[10]杨鹏. 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的空间承载力研究——以碛口古镇为例[J]. 华中建筑,2014,32(10):170-173.
[11]杨江鹏. 基于服务半径和空间承载力的城市公园服务力分析[D]. 福州:福建农林大学,2014.
[12]严欢,夏圣雪,张杰,等. 风景区旅游空间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测定研究——以乌镇西栅景区为例[C]//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,2014:4.
[13]王华春. 基于物元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赣南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[D]. 江西理工大学,2015.
[14]邱继勤,刘力,邱道持. 旅游景区用地分类体系探讨[J].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,2012,6:26-28.
[15]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.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(GB 50298-1999)[S].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. 2008.
[16]苏春暖. 国内外森林公园游憩承载力发展研究[J]. 旅游纵览(下半月),2015(9):201.
[17]袁玲玲. 基于遥感、地理信息系统中山陵风景区景观动态分析[D]. 南京:南京林业大学,2008.
[18]张为. GIS技术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[D]. 西北大学,2017.
[19]周屹,李艳娟. 数据库原理及开发应用[M]. 2版. 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3:32-34.
[20]ESTER M,KRIEGEL H,SANDER J,et al. A density-based algorithm for discovering clusters in large spatial databases with noise[C]//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,1996:226-23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