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叶南客,王聪. 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能级:内涵、测度与评价[J].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,2019(5):1-8.
[2]PUGLISI M,MARVIN S. Developing urban and regional foresight:exploring capacities and identifying needs in the North West[J]. Futures,2002,34(8):761-777.
[3]HENNEMANN S,DERUDDER B.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nectivity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[J].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:planning and design,2014,41(3):392-412.
[4]KRESL P K,SINGH B.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urban economy:twenty-four large US metropolitan areas[J]. Urban studies,1999,36(5):1017-1027.
[5]陆相林,马凌波,孙中伟,等. 基于能级提升的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[J]. 地域研究与开发,2018,37(4):98-103.
[6]施祖辉. 上海与国际中心城市的功能能级比较[J]. 预测,1997(1):30-32.
[7]孙志刚. 城市功能论[M]. 北京:经济管理出版社,1998.
[8]赵全超,汪波,王举颖.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[J].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6(2):28-32.
[9]韩玉刚,曹贤忠. 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测度和发展趋势研究[J].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,2015,24(6):909-916.
[10]方大春,孙明月. 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影响力研究[J]. 经济地理,2015,35(1):76-81.
[11]陈震,赵映慧,陈琪. 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联系能级研究——基于百度指数的探索[J]. 现代城市,2016,11(2):34-39.
[12]刘江会,贾高清. 上海离全球城市有多远?——基于城市网络联系能级的比较分析[J]. 城市发展研究,2014,21(11):30-38.
[13]姚永玲,董月,王韫涵. 北京和首尔全球城市网络联系能级及其动力因素比较[J]. 经济地理,2012,32(8):36-42.
[14]庄汝龙,宓科娜,赵彪,等. 基于可达性的中心城市场能与经济关联格局——以浙江省为例[J]. 经济地理,2016,36(9):58-65.
[15]FANG C,YU X,ZHANG X,et al. Big data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networks of urban agglomeration[J]. Cities,2020,102:102735.
[16]REILLY W J.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s[M]. Austin:University of Texas,1929.
[17]ZIPF G K. The P1P2/D hypothesis: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[J].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,1946,11(6):677-686.
[18]姜莉莉,袁家冬,邸玉双,等. 吉林省城市空间结构及地方中心城市腹地范围界定[J]. 地理科学,2020,40(8):1319-1327.
[19]徐建斌,占强,刘春浩,等. 基于经济联系与空间流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异质性分析[J]. 经济地理,2015,35(10):36-43.
[20]刘庆芳,王兆峰.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空间关联特征演变及网络效应[J].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,2022,38(2):55-62.
[21]谢诗光. 浙江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化分析[J]. 世界地理研究,2020,29(4):738-749.
[22]曹卫东,曾刚,朱晟君,等.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:问题与出路[J]. 自然资源学报,2022,37(6):1385-1402.
[23]焦欢. 对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能级测评[J]. 国家治理,2019(6):3-23.
[24]吕拉昌,谢媛媛,黄茹. 我国三大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体系比较[J]. 人文地理,2013,28(3):91-95.
[25]欧进锋,许抄军,刘雨骐. 基于“五大发展理念”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——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[J]. 经济地理,2020,40(6):77-86.
[26]陈子曦,青梅,杨玉琴.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收敛性[J]. 经济地理,2022,42(4):65-73.
[27]李金滟. 中三角城市群多维能级梯度分析与绿色崛起路径研究[J]. 统计与决策,2012(9):121-124.
[28]蒋海兵,李业锦.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[J]. 地理科学进展,2021,40(5):721-735.
[29]李梦程,王成新,刘海猛,等. 黄河流域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与空间联系网络特征[J]. 经济地理,2021,41(12):84-93.
[30]汤放华,时新镇,龚蓉. 快速交通对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影响研究——以湖南省为例[J].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,2022,31(1):49-58.
[31]赵东霞,韩增林,赵彪. 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[J]. 地理科学,2016,36(6):846-854.
[32]刘少丽,陆玉麒. 江苏省沿江地区城镇空间布局构想[J]. 南京师大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0,33(2):109-114.
[33]苏海洋. 基于联系能级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[J]. 暨南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1,43(11):62-76.
[34]徐晨璐,钟业喜. 基于列车时刻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格局变化研究[J]. 南京师大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7,40(4):148-153.
[35]张华,孙鹏. 多维邻近性对陕西泾阳茯茶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[J]. 南京师大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22,45(2):34-43.
[36]王雪微,赵梓渝,曹卫东,等.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特征与省际边界效应——基于人口流动视角[J]. 地理研究,2021,40(6):1621-1636.
[37]盛科荣,李扬,孙威. 中国城市网络腹地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[J]. 经济地理,2021,41(3):66-76.
[38]江孝君,杨青山,刘杰,等.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[J]. 地理科学,2020,40(3):383-392.
[39]叶超,于洁. 迈向城乡融合: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[J]. 地理科学,2020,40(4):528-53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