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Preobrazensky V S,Krivosheyev V M. Recreational Geography of the USSR[M]. Moscow: Progress Publishers,1982.
[2] Smith S L J. 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[J].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,1987,14( 2) : 254-273.
[3] Weaver D B. Model of Urban Tourism for Small Caribbean Islands[M]. New York: Geographical Review,1993.
[4] 邹积林. 旅游区划问题探讨: 以成都地区为例[J]. 旅游学刊, 1990,5( 2) : 26-28.
[5] 吴必虎.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( ReBAM) 研究: 以上海市为例[J]. 地理科学, 2001, 21( 4) : 354-359.
[6] 苏平,党宁,吴必虎.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[J]. 地理研究, 2004, 23( 5) : 403-410.
[7] 吴必虎.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[M]. 北京: 中国旅游出版社, 2001: 333-336.
[8] 马勇,董观志. 武汉市大旅游城市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[J]. 经济地理, 1996, 16( 2) : 99-104.
[9] 柴彦威. 中国城市居民休息日的时间利用特征与活动时空结构———兰州市的实证研究[M]/ /中国区域科学协会. 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. 北京: 海洋出版社, 1998: 17-23.
[10] 符全胜. 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[J].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, 1998, 14( 3) : 57-59.
[11] 王云才,郭焕成. 略论大城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———以北京市为例[J]. 旅游学刊, 2000, 15( 2) : 54-58.
[12] 南京市旅游局,南京大学城市和资源学系. 南京旅游资源[M]. 北京: 旅游教育出版社, 200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