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马凯. 用新的发展观编制“十一五”规划[N]. 中国经济导报,2003-10-21(A01).
[2]樊杰.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[J]. 地理学报,2007,62(4):339-350.
[3]米文宝,杨茂胜,余晓霞. 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与方法[J]. 经济地理,2009,29(8):1 233-1 238.
[4]陈雯.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[J]. 地理学报,2004,59(增刊):53-58.
[5]朱传耿,仇方道,马晓冬,等.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[J]. 地理科学,2007,27(2):136-141.
[6]刘雨林. 关于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博弈分析[J].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,2008,22(1):7-15.
[7]叶玉瑶,张虹鸥,李斌. 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[J]. 地理科学进展,2008,27(1):39-45.
[8]李宪坡. 解析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基本问题[J]. 人文地理,2008,23(1):20-24.
[9]王强,伍世代,李永实,等. 福建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[J]. 地理学报,2009,64(6):725-735.
[10]张莉,冯德显.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[J]. 地域研究与开发,2007,26(2):30-34.
[11]张广海,李雪.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[J].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,2007,23(4):57-61.
[12]陈雯,孙伟,段学军,等.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[J]. 地理学报,2006,61(8):839-846.
[13]祁豫玮,顾朝林. 市域开发空间区划方法与应用:以南京市为例[J]. 地理研究,2010,29(11):2 035-2 044.
[14]陆玉麒,林康,张莉. 市域空间发展类型区划分的方法探讨——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[J]. 地理学报,2007,62(4):351-363.
[15]楚波,金凤君.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——以东北地区为例[J]. 地理科学进展,2007,26(6):68-77.
[16]赵永江,董建国,张莉. 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研究——以河南省为例[J]. 地域研究与开发,2007,26(6):39-42.
[17]刘传明,李伯华,曾菊新. 主体功能区划若干问题探讨[J].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7,41(4):627-631.
[18]俞肇元,宗真,陆玉麒,等. 基于模糊关系识别的多要素空间离散化方法——以江苏阜宁人口与经济分析为例[J]. 人文地理,2012,27(3):67-7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