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KATES R W,CLARK W C,CORELL R,et al.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:sustainability science[J]. Science,2001,292:641-642.
[2]ALBERTI M. Urban form and ecosystem dynamics:empirical evidence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[M]//WILLIAMS E,BURTON M.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. London:E & FN Spon,2000.
[3]谢起慧. 发达国家建设韧性城市的政策启示[J]. 科学决策,2017,24(4):60-75.
[4]陈玉梅,李康晨. 国外公共管理视角下韧性城市研究进展与实践探析[J]. 中国行政管理,2017,33(1):137-143.
[5]李彤玥. 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[J]. 国际城市规划,2017,38(3):1-11.[6]李彤玥,牛品一,顾朝林. 弹性城市研究框架综述[J]. 城市规划学刊,2014(5):23-31.
[7]刘涛,曹广忠. 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力研究进展[J]. 地理科学进展,2010,29(8):927-934.
[8]赵可,张炳信,张安录. 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的机理与实证[J]. 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4,24(10):76-84.
[9]王成龙,刘慧,张梦天. 行政边界对城市群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的影响: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实证研究[J]. 地理研究,2016,35(1):173-183.
[10]王健,汪应宏,陈晨,等. 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传导机制研究:以广东省为例[J]. 资源与科学,2015,37(2):237-246.
[11]杨艳昭,封志明,赵延德,等. 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[J]. 地理研究,2013,32(9):1668-1678.
[12]张琳琳,岳文泽,范蓓蕾. 中国大城市蔓延的测度研究:以杭州市为例[J]. 地理科学,2014,34(4):394-400.
[13]黄明华,张然,贺琦,等. 回归本源:对城市增长边界“永久性”与“阶段性”的探讨[J]. 城市规划,2017,41(2):9-26.
[14]陈晓红,张文忠,张海峰. 中国城市空间拓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:以261个地级市为例[J]. 地理科学,2016,36(8):1141-1147.
[15]郭存芝,彭泽怡,丁继强.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EDA指标构建[J]. 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6,26(3):9-17.
[16]唐皇凤. 回归政治缓冲: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理性审视[J]. 武汉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8,61(4):573-579.
[17]聂伟. 环境公正、系统信任与垃圾处理厂接受度[J].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6,16(4):62-71.
[18]安体富,任强. 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[J]. 税务研究,2007,23(10):22-27.
[19]CHOWDHRY T A,SCOTT D W,KANAROGLOU P S. Urban form and commuting efficiency:a comparative analysis across time and space[J]. Urban studies,2013,50(1):191-207.
[20]黄永斌,董锁成,白永平. 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[J]. 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5,25(3):64-73.
[21]燕月,陈爽,李广宇,等. 城市紧凑性测度指标研究及典型城市分析:以南京、苏州建设用地紧凑度为例[J]. 地理科学进展,2013,32(5):733-742.
[22]赵帅,柴立和,李鹏飞,等.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新模型及应用:以天津市为例[J]. 环境科学学报,2013,33(4):1173-1179.
[23]焦继文,郭宝洁. 中心城市科技资源集聚辐射力评价[J]. 统计与决策,2015,31(23):56-59.
[24]何一民. 从政治中心优先发展到经济中心优先发展: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[J].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科版),2004,25(1):79-89.
[25]段德忠,杜德斌,刘承良. 上海和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[J]. 地理学报,2015,70(12):1911-1925.
[26]孙红玲. 中心城市发育、城市群形成与中部崛起:基于长沙都市圈与湖南崛起的研究[J]. 中国工业经济,2012,30(11):31-43.
[27]王福喜,毛爱华,李赫龙.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[J]. 地理科学,2013,33(11):1323-1329.
[28]李影,刘治愚. 基于组合赋权—理想点法的大坝安全评价模型[J].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,2016,14(1):60-66.
[29]江强强,方堃,章广成. 基于新组合赋权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[J]. 自然灾害学报,2015,24(3):28-36.
[30]段辉. 对“S型曲线”城市化理论的再讨论[J].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,2015,36(10):119-123.
[31]黎夏,李丹,刘小平,等. 地理模拟优化系统GeoSOS及前沿研究[J]. 地理科学进展,2009,24(8):899-90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