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叶玉瑶. 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——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[J]. 城市规划,2006(1):61-66,87.
[2]锁利铭,陈斌. 地方政府合作中的意愿分配:概念、逻辑与测量——以泛珠三角为例[J]. 学术研究,2021(4):58-67.
[3]江金波,李欢,蒋婷婷. 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泛珠三角旅游合作创新研究[J]. 旅游学刊,2017,32(10):67-77.
[4]陈喜强,姚芳芳. 协调发展视角下政府主导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政策效应评估——以泛珠三角地区9省区居民收入为例的考察[J]. 贵州社会科学,2020(5):125-133.
[5]陆大道. 关于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的发展问题[J]. 经济地理,2017,37(4):1-4.
[6]锁利铭,阚艳秋. 战略赋能、多重嵌套与区域合作网络结构变迁——以“泛珠三角”和“粤港澳大湾区”为例[J].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,2021,22(5):78-90.
[7]向晓梅,杨娟.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[J].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8(2):17-20.
[8]CHEN G Z,XIE J,LI W H,et al. Future“local climate zone”spatial change simulation in Greater Bay Area under the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and ecological control line[J].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,2021,203:108077.
[9]覃成林,柴庆元. 交通网络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[J]. 中国软科学,2018(7):71-79.
[10]CHEN M Y,LU H P. 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within an urban agglomeration:case study of the Greater Bay Area,China[J]. Sustainability,2020,12(18):7410.
[11]王方方,杨焕焕.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——基于网络分析法[J].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8(4):110-120,191.
[12]刘成昆,陈致远.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[J]. 经济问题探索,2019(2):88-94.
[13]陈杰,刘佐菁,苏榕.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研究——基于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经验推广[J]. 科技管理研究,2019,39(4):114-120.
[14]彭芳梅. 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——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[J]. 经济地理,2017,37(12):57-64.
[15]崔建华,黎伟林. 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与时空演进特征——以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为例[J]. 工业技术经济,2021,40(12):139-147.
[16]狄乾斌,雷晓宇. 基于Huff模型的京津冀地区港口一体化问题探讨[J]. 海洋开发与管理,2016,33(12):3-7.
[17]徐鹏飞,陆禹翰. 基于首位度和位序-规模法则的长三角港口群发展演化分析[J]. 水运工程,2021(11):38-43,73.
[18]乔文怡,管卫华,王晓歌,等. 基于绿色理念的港口城市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——以连云港市为例[J]. 南京师大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8,41(1):140-148.
[19]姜晓丽,张平宇. 基于Huff模型的辽宁沿海港口腹地演变分析[J]. 地理科学,2013,33(3):282-290.